“學習貫徹國務院42號文件大家談”之十一:加快推進農機農藝融合
|
||
|
||
作者:陳巧敏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産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把農機農藝融合上升到機械化工作指導思想的高度,明確了重點途徑和具體措施。農機農藝融合要求農機作業和農藝互相適應,構成高效協調的生産系統,實現以最小投入獲得最高産出的過程。我國農機農藝技術融合可分三個階段。一是農機服從農藝階段,機械作業應服從農藝要求,次要研發應用耕整地、排灌等裝備,與作物系統沒有直接關聯,容易滿足農藝要求。二是農機農藝協調結合階段,要求在保障作業-量前提下,进步作業效率,次要研發應用種植、聯合收獲等與農藝結合緊密的機械。這一階段農機作業對作物系統産生直接影響,是農機農藝容易沖突的關鍵時期。三是農機農藝互相融合階段,通過頂層設計使農機農藝組成科學有序的作業系統,作物生産逐渐實現全程機械化。目前,我國大多數農作物處在第二個或者向第三階段過渡時期,需求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推進,提升農機化發展的速度、效益和-量。
《意見》從三個方面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第一,堅持目標導向,構建高效機械化生産體系。要將適應機械化作爲品種選育等前端科研,以及農作物品種審定、耕作制度變革、産後加工工藝改進、農田基本建設等工作的重要目標,這是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規模化生産的先決條件。第二,發揮協同效應,推進資源要素集聚。要強化各類創新平台、農業園區建設,推進多主體、多學科、多環節的高效協同,促進農機化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農機農藝融合也需求多方協同,把創新要素資源集聚到平台上、園區中,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第三,突出全程全面,實現成果轉化落地。強調要率先在“四區”創建一批整體推進示範縣(場),加快實施次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支持各類綠色高效機械裝備和技術的示範推廣。科技成果只要同産業需求相結合,才能轉化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
下一步,作爲新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公益性農機化科研機構之一,南京農機化所將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在構建高效機械化生産體系中更好發揮作用。一是落實好严重科研項目任務,推進大宗農作物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創新。充分發揮中國農業科學院多學科優勢,力爭新增農機農藝信息技術融合協同創新專項。二是充分調動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機械功能研究室、現代農業裝備學科群等科技力量,加快與各類平台、園區對接,共建綜合技術集成示範基地,构成全程機械化綜合解決方案,探求完善農機農藝融合的協同研發機制。三是圍繞全量稭稈免耕播種、油菜毯狀苗高速移栽、水稻大苗移栽、蔬菜高效低損收獲等严重苗頭性裝備技術,聯合推廣機構開展較大面積集成示範,促進技術普及應用。(作者系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所長)
本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
||